博客年龄:18年7个月
访问:?
文章:209篇

个人描述

姓名:去似朝云
职业:教育业
位置:中国.北京
爱好:读书.登山.旅游
目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穿越时光之旅――我的埃及行4(连线团友)

2008-04-02 18:09 阅读(?)评论(0)

团友中的老李哥是个资深编辑,绝对的才子。看了李哥的好文,我自惭形秽呀我。现就拿了李哥的文来充我的门面哈,一共3段。

泛舟尼罗河

 

第一次见到尼罗河是在阿斯旺。临河眺望,给我最初的惊喜是荡漾在河面上的片片帆影。那些白帆像是一只只掠海飞行的巨大的海鸥,显得那样飘逸而闲适。相比之下,我们搭乘的Royel Ruby号游轮,里面的陈设尽管豪华而现代,反倒让人觉得拘束、隔膜。何不直挂白帆,畅游尼罗河,在碧水与蓝天之间寻得片刻的超脱呢?

从采石场(编者注:就是未完成的方尖碑所在的那个采石场)归来后,下午无事,埃及导游黎明说,可以乘帆船游览尼罗河,不过这是自费项目,每人须交十五美元。大伙一听,都欣然同意。

为我们驾船的水手是三个努比亚人。在古埃及时代,努比亚人曾作为入侵者,与法老的军队兵戎相见,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古埃及人已消失在异族的多次征伐与统治中,但努比亚族却神奇般地保留了下来,而且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主要从事旅游业,除操船外,在象岛上还有两个展示努比亚人生活的自然村供人参观。可惜我们没有去。

正待开船时,帆船的缆绳却与轮船的缆绳相纠缠,两条船也紧紧地贴在了一起。一个年轻的水手顺着缆绳敏捷地攀上了轮船,并开始解缆绳,缆绳刚一解开,两条船马上就分开了。就在这分开的瞬间,他手握缆绳纵身跳下,帆船上顿时响起一片惊呼。但惊呼声还没有落定,他已经稳稳地站在了船头上,灵活得像只猿猴,轻盈得像片落叶,金庸笔下的那些身怀轻功绝技的侠客,大概也不过如此了。

开船了,两个水手根据风向的变化,随时调整着帆的角度,船借风势,在水面上轻快地滑行着。两岸成片的椰枣林、棕榈林争相向我们展现挺拔的身姿,又渐渐地落在了后面。小船驶过植物岛,这里大量种植着来自非洲的各个树种,高大的树木与低矮的灌木高低错落地交织在一起,繁茂蓊郁,把这个仅有十八公顷面积的小岛装点得像是一块绿色的翡翠。俯在船舷上往下看,只见清浅的水中飘拂着一丛丛、一簇簇的水草,犹如弱柳扶风般轻柔。 

河两边到处都是水鸟翩翩,海鸥追逐着轮船的航迹,闪电般地上下翻飞。树林里、灌木从中则栖息着各种水鸟,其中最显眼的是白鹭,雪白的身影星星点点地遍布在林中与岸边。它们好象并不急于寻找食物,而是摆出一幅悠然自得的样子,静静地观赏着海鸥的急迫匆忙。

船到中流,那个年轻的水手敲响了一面手鼓,鼓点急促,节奏铿锵。随后,他伴着鼓声,引吭高歌,歌的旋律简单质朴,可以反复吟唱,但我们听不懂歌词,只觉得那歌声、鼓声仿佛带着一种原始的野气,而且这野气有种魔力,使人听了就想高歌、想起舞。黎明见火候已到,便示意我们在他唱完上一句后,跟着唱下一句,这情景有些像中国的“船工号子”。大伙击掌而歌,歌声惊动了水边的一群白鹭,它们猛然间扑拉拉地展翅而飞,宛如飘起了一片白云。

接着,另一名水手也起舞助兴,他伴着急促的鼓点,半蹲着,两脚交替跺着甲板,发出“咚咚”声,同时上身前仰后合地大幅摆动着。他的舞姿粗犷豪放,节奏明快。跳了一会儿,他摆手示意大伙跟他一起跳,于是人们一拥而上,学着他的样子跳了起来。这些平时坐惯了办公室的人这时才知道,他那看似简单的舞姿其实根本无法模仿,于是只管手舞足蹈地发泄一通。一时间,甲板上“群魔乱舞”,歌声、鼓声、笑声混成一片。戴老师用摄象机录下了这欢快的场面,并说:“我记录了一个人由正常人变为疯子的全过程。”话音刚落,马上招来一片笑声。

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也快下山了,船上也慢慢归于平静。每个人都拿起相机,捕捉着日落时的美景。西岸小山上投下的巨大暗影笼罩着河面,东岸的树林在余晖中却显得更加清晰。远处山顶上的贵族墓也渐渐模糊起来,快要与山顶融为一体了。河面上开始起风了,当第一阵风吹来时,人们就不由得打了个寒噤。这里的气温变化真快,刚才还是阳光灼人,不经意间就变得寒气袭人。看来,真的该返航了。

登上码头后,阿斯旺已是华灯初上时分。大街上、游轮中灯火通明,对岸小山在彩灯的映照下,也是通体明亮,宛如冰雕玉琢的一般。河面上浮动着一道道金色的涟漪,夜晚的尼罗河,俨然是另一个世界。但其中的韵味,只能在岸边细细领略了。

~~~~~~~~~~~~~~~~~~~~~

我们的地接导游是Remon  Fawzy,他的中文名字很响亮,叫黎明。Remon

尼罗河两岸风光无限

~~~~~~~~~~~~~~~~~~~~~~~~~~~~~

One dollar

 

大凡在外旅游的人,总想买一些纪念品带回家,好为自己保留一段记忆。但购物的经历,并不总是愉快的。在五台山的菩萨顶和西安的法门寺,都曾有小贩把我并不想要的东西硬塞给我,而且决不提价钱,只是将两眼直勾勾地看着我,摆出一幅多少随缘的样子。但问题是,我好意思少给吗?结果,还没有瞻仰到我佛如来的宝相庄严,自己就先没有了兴致。

到埃及后,除了参观游览,就是购物了——自然,仍免不了要和小贩打交道。

我们第一次逛旅游纪念品市场是在阿斯旺市。在一条长得望不到头的街上,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一个个货摊,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街上却只有两种人:当地的商贩和有着黄色、白色、黑色等肤色的“洋人”。不少小贩都当街而立,迎着行人“one dollar,one dollar”地吆喝着。如果见你执意不买,他的售价就会扶摇直上:“one,two,three,four……” 这种解嘲似的加价,往往逗得行人与他一起大笑,随后在笑声中,他又“one dollar,one dollar”地向其他行人吆喝去了。有时,我真为自己的同胞惭愧:同是小贩,为什么就没有人家的那种幽默与洒脱呢?莫非这就是民族性格的差异吗?

我在语言上从不开窍,但在埃及还是学会了两句外语,一句

是英语one dollar,一句是阿拉伯语哈比比(亲爱的)。前一句是从小贩那里学来的。因为从阿斯旺到亚历山大,在纵贯埃及南北的所有旅游点,小贩们都无一例外地以“one dollar”相招徕,听得多了,自然耳熟能详;后一句是导游黎明对我们全体中国游客的通称,这样称呼既亲切又省事,再也犯不着费心费力地记住张三李四的尊姓大名了。

one dollar”到底能买些什么?在帝王谷,我们买了一套当地的明信片;在地中海,我们买了一只海螺,仅此而已。所以,小贩们所谓的“one dollar”,如果翻译成中文,无非就是“杀价大甩卖”的意思。但黎明却另有见解。他说,所谓“one dollar”,就是让你看一眼,等到你真要买时,就不是“one dollar”了。这样看来,“one dollar”还有给人下套、诱人上钩的意思了。

长途行车,寂寞难耐,于是大家就学着小贩的腔调,“one dollar,one dollar”地吆喝着取乐。每当这时,车里都是一片笑声。一次,刚参观完一处古迹,上车后,小方拿出相机,让我从取景框中看她为我偷拍到的一张照片,我随便看了一眼,发现拍得很好,于是探着头想看个究竟,谁知她把手一缩收回了相机,然后一本正经地对我说:“one dollar!”老天爷,原来多看一眼也要“one dollar”!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信然。

一天中午,船停在埃斯那水闸前,听说后半夜才能过闸,我们便决定逛逛市场,来打发这后半天时间。市场离码头不远,其实不过是一条陋巷、两排破房而已。但里面的小贩见到我们,仍起劲地喊着“one dollar,one dollar”。匆匆转了一遭,觉得实在是买无可买,看无可看。但市场旁边,却是另一番景象:在一个粮站前,聚集着一群等待领粮的人。粮站的窗口高得必须举手才能摸到,小得只能看到人的半个身子。等在窗口下的是一群男人和孩子。几十个妇女则是长袍裹身,只露出两眼,静静地坐在后面的台阶上,一言不发。前面的人显然是等得不耐烦了,挥舞着手里的小票(大概是领粮的凭证),拥向窗口。这场面相当壮观:人声如潮,手臂如林,小票呢?则像是点缀在林中的朵朵白花。好容易从窗口里抛出一袋白面,人们马上一拥而上……

听说埃及实行粮食补贴,一张大饼(很像新疆的烤囔)只卖半个埃镑,按照现在的汇率计算,one dollar可以买十一张大饼。所以,对于靠卖旅游纪念品糊口的小贩来说,one dollar已经是一笔可观的数目了。

在开罗的GRAND PYRAMIDS酒店,温老师看上了一套颇具当地特色的小酒盅,一问价钱,竟要6 dollar,等到我再去问时,竟长到了7 dollar!要知道,这不过是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就多了“one dollar”!服务员脸上那一幅爱买不买的样子,分明在告诉我们:这里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既然如此,我们只好悻悻而去。

下午逛当地著名的汗·哈利里市场。这里街巷纵横,像个迷宫,全埃及的手工艺品,大概都可以在这里买到。逛罢归来,每个人都拿出自己所购的商品,与大伙一道分享购物的喜悦。温老师高兴地拿出一套酒盅给我看,原来竟与上午在酒店里看到的那套一模一样,而且只花了“two dollar!

买的已如愿以偿,却不知卖的能不能赚到“one dollar?但愿如此。

~~~~~~~~~~~~~~~~~~~~~~~~~~~~

在埃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one dollar,意即“一美元”,这是我们的“最帅超模”向大家索要one dollar

学坏容易学好难,我们的老教授也经不住dollar的诱惑而“晚节不保”,还把其发挥到极致,他向大家索要5 dollar

 ~~~~~~~~~~~~~~~~~~~~~~~~~~~~~~~~~~~~~~

埃及神庙

 

初到埃及,便乘船游览了几座神庙。这时才觉得,神庙如珠,尼罗河如线,古埃及的历史文化竟与尼罗河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只须泛舟尼罗河,就可以在饱览两岸风光的同时,来这些神庙凭吊一番。

从阿布辛贝到卢克索,尼罗河犹如一条长达数百公里的流动画廊,向游人展现出一幅幅极富变化的美丽画面:或水天相接,浩瀚无际;或蜿蜒曲折,回肠九转。我想,只要每天有太阳升起,河水就永远会像眼前这样,蓝得透明,蓝得醉人。

建于数千年前神庙却破败了,虽然仍不失雄壮与辉煌。记得参观卢克索神庙时,已是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给神庙镀上了一层金黄色,而从残缺的廊柱上投下的阴影却愈见浓重,方尖碑细长的身影映在略显昏暗的天幕上,宛如一道剪影。这座破败的神庙被残阳点染得颇带一种苍凉感。

人们在这些神庙中,分明能看到法老们昔日的权势与功业、希望与梦想。法老安在哉?早已化为木乃伊或干脆什么也没有留下。那些木乃伊不看也罢,在帝王谷的图坦卡蒙墓中见到的那具木乃伊,漆黑而丑陋,使人们的一腔怀古幽情瞬间便荡然无存。还是在神庙中去悬想法老们的音容笑貌,反而更有味道。如果再看看那条与神庙相伴的尼罗河,人们或许还会发出一番中国式的感慨:浪花淘尽英雄。

但法老所希冀与追求的,却是与尼罗河一样的永恒。永恒,就是时间上的无限。也许,它可以通过巨大的建筑空间和坚固的石材来得到表现。所以,无论哪一座神庙,给我们最初的印象都是规模庞大,气势恢弘。与大多数文明古国(除中国外)的宗教性建筑一样,它们也都是用巨大的石材建成。这种宏大的气势会产生出强烈的震撼效果,因为它们的体积已超出了人的正常想象。小说《尼罗河惨案》 中的一位游客在参观阿布辛贝神庙时,面对那四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雕像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你看他们是那样宏伟、安详,使人感觉到自己是那么渺小,像昆虫般微不足道!”也许,这就是游客们普遍的心理感受。

石质建材与不对称的布局,也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在我们这些看惯了也住惯了和谐对称的砖木式建筑的中国人眼中,这种特殊效果尤其明显。那通体都是由巨石砌成的神殿,高大严整,外观多为矩形或梯形,已毫无人间的烟火气,它仿佛在以自己冰冷而坚硬的特质向人们宣示:这里是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依次有巨大的大门,粗大的廊柱和高大的雕像,这一切好象都在暗示并烘托着里面神龛的神圣与神秘,但你真看到神龛时,却发现这里竟是一个相对幽暗、低矮的空间。这种高低、大小、明暗的对比和反差,带着一种强烈的冲突感,这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体会到的感受,会很自然地把人的思绪引向一个神秘的本体世界。

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法老雕像大都已变得残缺不全,但那种以君临一切的目光俯视人间的神态却丝毫未减。在阿布辛贝神庙前,导游介绍说,那四尊雕像是按照拉美西斯二世的原貌雕塑的。也许是这样的吧,但即使如此,法老脸上的那种平和、超脱、庄严肃穆而又不可言说的表情,仍然是一种神化的表现手法。在那个充满了征战和杀戮的时代,似乎人间的苦难越深重,这样的表情就越能够使人相信:只有法老才具有无所不在而又无所不能的威力,足以解脱人间的一切苦难。因而他不但是人间的君主,更是天上的神祗。

神庙石壁上的无数浮雕也同样塑造了一个神人合一的法老形象。且不说历代法老都自称是太阳神的苗裔,单是经常出现的法老向太阳神奉献礼物的场面、时刻伴随在法老左右的保护神荷露斯以及那只昼夜航行的太阳船等形象,已经明确无误地表现出君权神授、生命永恒等观念。只不过这些人间的观念是借着天上的神祗表现出来的罢了。

神庙是法老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了法老那交织着权势与威严、神秘与威吓的种种形象。遥想当年,那千万个蝼蚁般的生命匍匐战栗着拜倒在它面前的场面,该是怎样惊心动魄的一幕啊!

如今,笼罩在法老头上的光环早已褪去,对于法老的崇拜与畏惧也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只有在这时,那些有着巨大的体积、精美的雕像和神秘的文字符号以及体现在其中的种种观念、史实的神庙,才显出了它那独具魅力的美,这种美将与尼罗河同在。所以,当我们面对神庙时,仍然会对它顶礼膜拜,但不是为了法老,而是为了我们心中那份对美的热爱与崇拜。

~~~~~~~~~~~~~~~~~~~~~

团里的才子才女一箩筐,看看给我的留言吧,呵呵。

BB的文:本来想着到埃及看古迹,只是殘垣断壁、石刻阿之类的,没想到还有惊险。去年小吴哥还有一段天梯之行,天梯之上是天堂,据说没去天堂就等于没去柬埔寨。可是当你上了天梯你才知道上天堂的路有多险,接近90度,走到半截才知道难以回头,不敢回头看,只有一阶一阶往上爬,心慌心跳......这次去红色金字塔下到了塔下,只有一个难以直身的黑黑长长的洞共139节台阶,同样是心慌心跳,还带着恐惧,这就是地狱吗?

BB我又来了送小打油诗给你:边想边写边发笑,一段一段好难忘,美景佳肴金字塔,精彩时光一玩心跳。

BB先发一段给你阿。按照规定的行程我们在第九天来到了地中海边的夏宫花园参观游览,因时间较短朋友们赶紧拍照。当导游叫大家上车时,发现L老师还在离车较远的一个小亭子旁边很投入的欣赏美景。于是大家就你一声我一嗓的叫L”,可他就是听不见,这时只听得L夫人一声回来!大家就见老L像条件反射一样,猛得一回头紧着往回赶,这下可把我们全车人都给逗笑了,大家都说L就听夫人的,别人叫没用,看来是不会被陌生人拐走的。

搜狐网友哈BB:又来坐了,看了之三,越写越精彩!看得娥哟真想再去一次啰。不过还有好多好多的好玩的地方没去那,还是要紧着没去的地方去阿。我现在在家已经呆不住了,心野得很,恨不能天天旅游,来他个环游地球八十天如何?上他大爷的一次月球或天空好吧?

~~~~~~~~~~~~~~~~~~~~~~~~~~~~

  最后修改于 2008-04-02 18:24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